習俗更新篇_慎終追遠

清明節快到了,年度重大「慎終追遠」日即將來臨。這個節日對很多人來說,反應出複雜的心情:

  • 要去準備拜拜的東西,公墓跟靈骨塔,準備的祭品還不一樣呢~
  • 黃老師說,神尊說要這樣準備…那樣準備….可是…我婆婆家好像是另外一套……
  • 我不拜,人家會不會說我這兒子、做人家的媳婦……不孝順……不懂規矩?
  • 唉唷,清明假期是連假,神尊不是說21世紀認主報到,去拜幹嘛呢?! 而且也不知道拜的是不是我們的祖先,不如~出國去玩玩吧~
  • 現在少年人都不懂,連準備拜拜的東西都不會,就這樣隨便買買,祖先就要好好款待,要尊敬,才會保佑子孫,庇蔭後代發達……
  • 清明掃墓會不會卡陰~公墓跟靈骨塔那麼多鬼~
  • 我能不能吃拜過的東西?書上不是有寫,乾淨靈體不適宜吃拜過的東西,我是乾淨靈體,如果長輩要我吃,我該怎麼辦?我可不可以拒絕不吃?他們會不會生氣……
  • 掃墓好浪費唷,好幾個地方要去拜,準備的這些東西又吃不完,拜拜完後續要處理的工作也不輕鬆耶……
  • 我家都有在拜拜,我怎麼還會卡內陰?祖先到底想幹嘛……

微編輯列出人們每到清明時節,經常出現的對話或是內心的獨白。想法沒有「對」、「錯」,只是存在著彼此的差異。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些想法反映什麼樣的觀點?我們自己是屬於哪種立場?家族成員是站在哪個價值觀?就好像我們到一個地方,首先要了解的是地區的方位,地點在哪裡,有個地圖,就可以減少摸索的麻煩,直接到達目的地。因此,微編輯把上面蒐集到的想法,再次重新整理,就可以得到下面幾組的對照概念:

  • 祭祖拜拜 vs. 宗教迷信,
  • 老一輩人的念舊 vs. 新世代的及時行樂,
  • 傳統習俗 vs. 靈學觀點,
  • 地方文化 vs. 城市生活,
  • 生者的需求 vs. 逝者的追思,
  • 傳統倫理 vs. 當代自我,
  • 守舊 vs. 創新。

重新整理自己與他人的想法,目的不是用來八卦或是批評,也不是助長「看不慣」別人的態度,而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舊世代與新世代、工商業社會與農業社會想法的差距,理解他人與我,以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有利於我們跟他人達到有效溝通,以及發展出靈活的對應方式,找出適合自己在社會立足的策略。

例如,你是台北人,女性,嫁到南部某地方,當地文化要求大家遵循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習俗,如果你不清楚每個地方文化的差異,自己與每個人信奉的價值觀哪點不同時,面對社會要求,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衝動,心裡也會(一絲絲)不痛快,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容易引發家族內口舌是非,餘波盪漾,不亞於8級地震帶來的災害,你先生與孩子面對家族成員,也會有壓力。

轉個念頭想:如果你可以明白這些差異,那麼再次面對清明節掃墓祭祖,就可以接受這個是維繫家族的一種凝聚力,也是一種生活教育,長輩傳承的文化內涵,是希望後代子孫要懂得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懂得孝敬父母,而掃墓與祭祖是身體力行的示範,不同的觀念只是呈現彼此之間的差異,不是造成彼此的隔閡,掌握好這種差異的份際,聰明的你就會不在乎,而且放得開,很開心地參與這個年度節慶活動,也就不會太較真(一昧強調“靈學”知識正確性),堅持自己莫名的脾氣與原則。

換一個角色,你是南部某保守家族的男性,你娶了一位能幹的、高知識份子的都會女性,每逢清明掃墓返鄉,都會女性有自己的想法與高度,也多少會在你耳邊小小嚷嚷一下新觀念與舊思想的差距,當你能掌握上述觀點間的差異,明白你的立場與位置,相信有智慧的你,就能心平氣和地讓太太理解掃墓祭祖的文化內涵,多跟她溫柔地說說話,不要教條也不要沉默不語,然後一起跟太太開心地準備掃墓的祭品,挽著她的手加入這種家族活動聚會,會更增進夫妻之間的溝通與情感。

以上是微編輯群提出一種轉心、轉念,又能同時維繫家庭和諧的方法(之一)。相信有更多優秀的人,也有不同的方式,歡迎大家來此留言分享。

請參考黃老師在2016年7月17日的演講《談七月普渡和習俗的拜拜》內容,關於拜祖先的習俗。


清明掃墓後,讓身心除穢放鬆的方法(資料來源:活靈活現微靈客網站)

微編祝福大家:假期愉快、萬事如意。貼心提醒:出門時注意交通安全與飲食衛生。

內文照片來源:pixabay

新世紀靈學人文教育團隊 敬上

微靈客網站所有內容均版權所有。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任何惡意中傷、詆毀,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