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趨勢
4月4日是港、台年度兒童節(中國大陸是6月1日)。不知道讀者們是否還記得,2017年農曆春節後第一場教育課程,是靈界神尊透過達摩黃老師,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大講堂舉辦,長達3個多小時的演講,講題是《20世紀的父母遇上21世紀的孩子》。該場次演講,也邀請兩位母親簡短分享他們如何尊重孩子選擇的教育歷程。這場深入的教育演說,是達摩諮詢辦事處推廣靈學二十多年後,靈界神尊首次聚集父母師長們,誠懇地呼籲成人,認真看待孩子的成長與教養問題。
兒童受到官方重視,是起源於二戰之後,1949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會議,首先訂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五年後,於1954年聯合國定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日(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從這時候開始,每個國家把兒童的身心健康、教養福利與教育權利,列入國家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兒童節」的設立,不只是鼓勵各國政府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福祉,真正的目的與意涵,是鼓勵成人與兒童間的雙向交流與溝通,同時也藉由引入新世代思想潮流,改變國家教育政策內容,翻轉過去成人世界習以為常的想法,像是「小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小孩子要少言,要多聽多學」、「小孩要聽大人的話,不要有意見」等等這些過時的觀念,必須淘汰,而是換個立場想:「深入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有自主的想法」,「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轉換溝通前的思維模式
很多為人父母(或是長輩),都是從20世紀過渡到21世紀,因此在思想與價值觀上,難免還是停留在這樣的想法:
- 我們以前小時候不是這樣的。
- 我這樣方法是對的,以前我就是這樣做,所以我現在賺的錢多。
- 你們現在年輕人都不好好學,喜歡自己闖,愛搞怪,錯誤一堆,又不喜歡聽大人的話,結果自己傷痕累累。
- 現在的孩子很自私,只會想到自己,不會體諒大人的辛苦。
- 很奇怪呢,學校聽老師的話,上課乖乖學習,回家寫功課就好,怎麼你就做不到?
- 我們以前很聽大人的教誨,現在小孩怎麼這麼愛頂嘴?
- ……(相信還有很多沒有列出的「父母長輩」觀點,這就由大家自己去填寫了。)
不少人會問一個問題:
難道我們以前的想法與價值觀都是「錯」的嗎?
微編輯認為:重點不在想法觀念的「對」、「錯」,而是在「適合」與「不適合」。「對」與「錯」適合用在考試、檢測、實驗室、電腦程式設計、技術工藝的訓練等方面,屬於一種檢核的參考標準。「適合」與「不適合」的關鍵在於:是否與時代發展的脈動契合。
在日常生活,與我們最密切的部分,像是為人處世、人際發展、兩性關係、職場倫理、教育方法與解決問題,「適合」與「不適合」就派上用場,因為每一種問題的情境與生活環境,都是獨特的,例如在工作職場,與上司應對以及同儕溝通,方法與態度就要有所區別,更何況,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見識都不一樣,反映出來的處事作風也就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高度靈活應用的參照原則,來幫助我們面對不同的難題與挑戰。
不同世代間的溝通,衝突與差異往往在於價值觀的不同,具體來說,就是把檢核的參考標準「對」與「錯」,甚至「聽不聽話」、「乖不乖巧」、「貼心順從與否」不知不覺地被廣泛應用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人際關係,所以在社會心理層面上,容易產生溝通對象的反彈,因為當事人感覺到被貶低評價。輕者反應在情緒,嚴重的影響,會讓年輕人失去自信,失去自我。
如果父母長輩願意把「對」與「錯」的評判標準轉換為「適合」與「不適合」,這時候思考的會是事情(問題)的原因、理由、後續可能的發展與影響,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談話,就容易站在理性溝通的層次,而不是主觀判斷,自然而然地會更願意多聽對方想講什麼,自己也會有多一點的時間與空間來思考對方的立場與想法,也可以用來反省自己的觀點是否契合時代潮流。
很多人知道深入了解孩子,就是要「傾聽」,可是聽完之後,接續而來的想法,還是脫離不了「對」與「錯」的檢核價值判斷,所以孩子們不認為父母長輩們真的聽進去他們所說的,更不會認為父母長輩真的願意了解自己,因為多說多「錯」,所以我乾脆就不說。
傾聽是深入了解孩子的基本步驟,換個立場去聽,把「對」與「錯」的價值濾網拿掉,聽進去的內容也就更多更周全了。
靈學在教養與教育的應用
相信是很多為人父母與教育工作者想了解的是:如何把靈學活用在教育態度與方法上?
這裡微編輯分享幾種方式,提供為人父母(包含長輩)以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給為人父母的建議
- 先正確了解與接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異。我們建議用比較與分析的方法,可以幫助父母更深入地明白自己跟孩子的溝通上有什麼巨大的差別。
- 先比較自己靈體特質與孩子靈體特質的差異。
- 再次整理神尊與靈體給自己的盲點、弱點與缺點。
- 整理自己每日與孩子聊天的時間,以及跟孩子談話的內容。
- 忠實紀錄自己對孩子了解多少。
- 列出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以及孩子對自己的期望,比較兩者的差別。
- 孩子有不合宜的行為與想法,或是學校老師通知家長,孩子偏差行為,做為父母的你,反應如何?
微編輯提供以下的表格,協助為人父母與長輩自己做一個整理。當然,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很好,或是年紀至少12歲以上,我們也鼓勵子女也來嘗試填寫表格,從他們的眼中可以明白為人父母與長輩的言行舉止,是否跟自己所想像的,有什麼差距。
類別 | 父、母(或是其他長輩) | 子女 |
靈體的特性 | 請忠實地列出靈體神尊給的建議 | 同左 |
靈體的天職 | 請忠實地列出靈體神尊給的建議 | 同左 |
靈體與神尊點出的優勢與強項 | 請忠實地列出靈體神尊給的建議 | 同左 |
靈體與神尊點出的盲點、弱點與缺點 | 同上 | 同左 |
點靈後自己改進的部分 | 請忠實地列出自己認為改進的部分 | 請列出自己看到孩子的部分 |
還在進行改進的部分 | 同上 | 同上 |
父母與子女每天面對面談話的時間 | 請忠實地列出每日聊天時間 | 同左 |
父母與子女每日談話的內容 | ||
父母之間彼此了解多少 | 請忠實地列出自己了解伴侶多少 (如果已經離異或是去世,也請列出) | 如果是子女填寫,可以列出觀察父母之間的互動 |
父母子女之間,彼此了解多少 | 請忠實地列出自己了解孩子的部分 | 如果是子女填寫,可以列出自己了解父母的部分 |
希望得到的關懷 | 請忠實地列出自己需要的關懷/關心 (如果是孩子填寫,請列出你觀察到父母需要的關懷是什麼) | 請列出你觀察到孩子需要的關懷是什麼 (如果是孩子自己填寫,請忠實地列出自己需要的關懷) |
是否曾經為對方付出 | 請忠實地列出自己為對方付出哪些 | 同左 |
是否曾經彼此衝突過 | 請忠實列出衝突的原因與經過 | 同左 |
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法 | 請忠實列出 | 同左 |
孩子未來的期望 | 請忠實列出 | 同左 |
上述表格填寫完畢後,接著就是進行整理與分析並且比較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差異,這些資料有助益父母理解自己與子女先天性格的差異,藉此明白自己投入親子互動的時間有多少,跟孩子談話的內容是什麼,如此有利於父母了解自己的盲點,再次幫助父母更深入理解做父母不足之處。
- 靈學的應用。上述表格列出後,可以進行思考的是:
- 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自己靈體的特性與孩子靈體的特性?例如,如果父母自己靈體特性是穩重型,孩子是來玩一玩,椅子坐不住,讀書學習也比較隨便,你是否會調整自己的態度,去接受孩子的天性,想出活潑有趣的方式,輔助孩子去學習?如果你自己是細膩敏感類型的父母,孩子靈性是比較天馬行空無所謂,這類孩子比較容易闖禍,那麼做父母的就先放下神經質的反應,學會不在乎,先安慰孩子,接受孩子的莽撞,再帶著孩子去解決問題,取代高壓的指責。
- 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與孩子互動?現代社會工作都非常忙碌,每天工作都是非常辛苦,自己如何利用零碎的時間,與多樣的溝通方式,去聽聽孩子的想法?
- 自己的盲點、缺點與弱點,是否也投射在孩子的教養上。整理分析自己的靈體特性,有助益自己看清楚在教養上的問題。例如,個性海派的父母,孩子受到身教影響,學習也會比較海派、大剌剌地不拘小節,當然考試讀書成績會比較不漂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專心學習,這個時候做父母的自己就先修正自己的態度與行為模式,從己身做起,陪著孩子一起讀書,這麼一來,孩子也會認真學習,改進自己的弱點。
- 自己是否願意接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從表格的最後一欄「孩子未來的期望」,比較父母自己認定與孩子自己看法的差距,就可以看出父母是否願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看待。到達摩辦事處諮詢的案例中,有些父母就是不願意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硬是要用後天教育去「栽培」子女,最極端的例子是兩敗俱傷,孩子前途也毀了。因此我們希望這類悲劇不要再發生,做父母長輩能接受與尊重孩子的靈體特性,才能理性地給予最適切的教養與撫育。

給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我們了解現在學校工作不如以往,老師們已經沒有辦法只有單純地教書帶孩子,學校經營者為了拚名氣,會承攬很多計畫案與業務,需要老師配合執行,家長也會要求老師注意孩子的成績。在私人學習機構(補教界)壓力更大,考試的排名與升學的排行榜影響收入甚鉅。然而老師自己本身也有家庭也有小孩,人的一天也只有24小時,不可能有過多的精力完全投入教書。因此我們給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建議如下,您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形,從中可以給自己做調整:
- 請列出自己靈體的特性與天職。
- 請列出自己靈體的優勢、盲點、弱點與缺點。
- 請列出自己談話/溝通的方式與模式。(例如,說話語調、節奏、主動、被動、簡短、冗長…等。)
- 請列出自己每日時間管理模式。(例如,備課所需時間、教書時間、與學生談話時間、與主管與行政人員談話時間、自己進修時間、與家人相處時間…等等。)
- 請列出自己跟學生的互動模式。(學生會親近你,還是尊敬你,還是不把你放在眼裡。)
- 學生有(心)事,願不願意跟你談?
- 你會不會主動聯繫學生與家長,關心孩子的生活狀態。
- 孩子成績不好、不想學習,甚至行為偏差,打架蹺課、在外出事時,你會如何面對與處理?(情緒暴躁、焦急不安、把問題推開、包容一切、鼓勵孩子……等等。)
- 請列出自己工作的壓力。
- 請列出家庭的壓力。
- 請列出哪些事情會引發你情緒反應。
- 請列出你處理過哪些糾紛。(原因、引爆點、處理方式、後續結果)
- 你滿意目前的工作表現嗎?滿意的項目有哪些?不滿意的部分又是哪些?為什麼?
如果老師們願意每周整理一次上述的問題,藉由這些問題,可以幫助老師更了解自己。也因為了解自己,更能夠理解學生,開放胸襟接納這麼多獨特的孩子,在當前靈體顯性之下,如何善用學生們的特質,用滿滿的鼓勵與適當關懷,用多樣輔助方式,讓學生們盡情發揮所長,而不是去管教(叫/命令)、教導,樹立自己的權威。面對升學與考試壓力,也可以改換另一種溝通方式,讓學生接受這種社會現實→學校的壓力只有考試,社會的壓力是立足與生存的高度競爭,把考試與升學當作是進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實習。如此的引導方式,可以讓孩子能理性接受考試的挑戰與壓力,他們會懂得學習用自己的方式去克服難關。
孩子不是大人的擁有物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大人能做的,就是陪著他們成長 ,看著他們長大,在他們需要大人的時候,適時地伸出援手取代責備,當他們委屈的時候不要嘮叨碎碎念,給他們的是溫暖與支持。將心比心,我們何嘗不也希望別人這麼對待我們的 ? 微編輯望孩子們與年輕世代,都能在父母長輩與師長的輔助下,能在亂世裡,發揮他們的特長,走向人生的康莊大道。
如果想再次複習達摩黃老師的教育講堂,請參考:
1. 網路部分:《20世紀的父母遇上21世紀的孩子》一至八篇:https://darmocc.com/2017/08/08/3-2/
2. 書籍部分:
《心世代 逆轉勝》
活靈活現系列叢書:《神啊!我的孩子怎麼了?》、《我的靈体》、《靈.靈性》
補充說明:關於各國的兒童節日期不同,現簡述如下:
國際兒童節:6月1日
全世界約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是於6月1日慶祝兒童節,包括越南、葡萄牙、波蘭、中國大陸、澳門等。
聯合國兒童節:11月20日
香港、台灣:4月4日
韓國:5月5日
日本:3月3日(女兒節)、5月5日(男兒節)
內文照片來源:pixabay
新世紀靈學人文教育團隊 敬上
微靈客網站所有內容均版權所有。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任何惡意中傷、詆毀,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