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的習題:親子關係——寫給父母與長輩

本文共約4,800字,閱讀時間需15分鐘

前言

2021年4月10日,老師在《活靈活現》粉絲專頁轉貼一位國中生的想法,內容震撼很多人。類似這樣的心聲,不會只有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或許現在正是中老年的您,回首過去,也曾經歷過這樣苦澀的歲月,以前的社會環境沒有那麼複雜,靈體沒有顯性之前,很多時候自己模模糊糊地跌跌撞撞走過來,對您們而言,很難理解的是:現在的小孩為什麼這麼難帶?

或許現在是青壯代的您,正是家庭裡「父母」的位子,家裡有正處於15~18歲的年輕人,您每天為生活奔波奮鬥,在職場看人臉色,為五斗米折腰,心力交瘁,回家還要與年輕人「纏鬥」,家庭累積了陳年的問題,如今看到這樣的留言,內心百感交集,其實你也有滿腹的心酸想說。

對,這個就是21世紀我們大家都要面對的課題,生活就是修行,做人就是難。每個案子都是個案,如同孩子的主神觀世音菩薩所說「每個家庭各有不同,沒有絕對的對錯問題,我們一起感謝孩子勇敢說出來。」因此,作為讀者的我們先別急著對號入座,或是投射自己的想法。不妨換個立場與角度,從個案裡頭看出親子相處的問題,從中察覺自己的盲點,修正自己的親子關係。神尊不斷提醒為人父母:家庭教育雖然對一個人的影響只有大約10%,卻非常重要,因為家庭教育是形塑一個人進入社會的態度與價值關的基本模式;此外,新世紀的孩子,無論如何還是會聽父母的話,就從這兩點,做父母與長輩們值得來細細理解與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同時珍惜孩子帶給我們寶貴的一課。

(Jack Moreh ) Modern Communication – Parents and Children – Inspired in Juan Miro

孩子是父母與家庭問題的一面鏡子,以下微編把留言的內容,一句句來拆解分析,讓我們看看孩子眼裡紀錄了哪些父母行為與教養態度的問題。當孩子願意說出他們內心的話,我們做大人的要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如實地指出我們的缺點,父母與長輩們可以藉此回頭來反省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見笑轉生氣」(台語的用法,意思指惱羞成怒,面子自尊受挫)。

如果您沒有這些問題,微編給您撒花🎉,真心感到高興。如果您發現:自己也有這些盲點,記得要馬上改進!回家跟孩子道歉,抱抱她們,停止自己的「操心+煩心」,改成「天天開心」。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做到,起碼可以留個字條,準備貼心的小餐點,從小地方做起,一點點、慢慢地累積,如同存款,日積月累可以成為豐富資產。親子之間有很多話題,不會只有功課、成績、前途、賺多少錢,還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例如哪家店的餐飲好吃,哪個活動很有趣,談談學校的、朋友的、職場的人際話題,甚至可以一起做做白日夢,讓思緒天馬行空,無釐頭與沒大沒小的對話,也是很舒壓的方式,相信只要努力,親子之間的關係會逐漸改善。

有關學習、成績、學歷的基本認知,文末會有簡單說明,希望能提供讀者們有用的參考資訊。

國中生的留言與心聲孩子眼中看見父母的盲點
爸媽不要再碎嘴了,孩子感受的,不是父母溫柔的關愛,而是充滿負面的情緒。這其中也許包含著急、焦慮、氣憤、無奈,甚至是父母對自己的憤懣與不滿等多重因素,這些複雜的情緒反應在親子溝通的語言,就成了口氣很糟糕的講話方式。
爸媽請相信我,好嗎?最令孩子傷心與不安的,是父母親對自己的不信任與不尊重。「信任」是人際關係最關鍵的因素,沒有信任也會沒有情份。
爸媽其實我想要真心要關心,好嗎?或許父母在日常生活的溝通,經常流露出對孩子「自私態度」的價值批判,事實上孩子知道父母正處於生活的艱難,孩子很想體貼長輩,也想釋放自己的關愛,但是父母親的態度讓孩子退縮,也不知道該如何跟父母表達自己其實是很關心他們。
爸媽請多注意我的情緒,孩子想告訴父母:可否請你們多細緻地多了解我?多關心我?而不是用你們主觀的想法,來認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爸媽請不要天天生氣臭臉,孩子回家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祥與溫柔的愛,對孩子而言,「家」似乎經常被低氣壓給籠罩著,每天情緒高度緊繃著。
爸媽請不要再逼我讀書,父母與孩子之間,長期以來無話可說,而「讀書」似乎成了父母唯一拿來「關心」孩子的話題,但是父母的談話與溝通技巧不好,對於讀書與學習的真正意義不理解,因此對孩子的關心演變成「考試成績好不好」。
爸媽我的心好累你們知道嗎?
爸媽嚴厲地對我是在給我壓力!
爸媽請你們不要再吵架了,
孩子已經發出求救訊號:在學校有升學的壓力,讀書受到挫折,自己也很難過,回家還要應付父母的要求與指責,同時父母長期不和,經常吵架,孩子也很難過,已經身心俱疲。
爸媽請你尊重我的隱私,不要偷看我的手機!
爸媽請你不要私下跟我同學聯絡,
父母擔心,在亂世孩子會有不良的發展,怕孩子交朋友不良,行為不好,因此父母「愛的關心」再次走偏,變成私家偵探在「查勤」,手機查看跟誰在一起,談什麼內容,從同學那裡旁敲側擊,想知道自己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這也是一種對孩子「不信任」的態度。
爸媽請不要一直告訴我家裡沒錢,
爸媽請你們二人不要再騙來騙去,
孩子眼中,父母的關係早已經貌合神離,勾心鬥角,卻把現實的難題,轉移到孩子身上。
爸媽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迫我做,
爸媽我考試考不好不要一直怪我!
爸媽不要用分數來說我有沒有未來!
爸媽不要用名次來說我會沒有出息!
爸媽我上課已經上的很累了,
爸媽不要強迫我一定考高分,
孩子看到父母的迷失: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如同上面所分析,父母對於「讀書與學習」的理解有偏差,因此,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而是以分數來斷孩子的前途,不自覺地把自己潛在的經濟壓力與現實生活的恐懼,轉嫁到孩子身上。
爸媽更不要常常給我臉色看!
爸媽請你們說話的口氣不要這麼狠!
爸媽不要亂看我的FB!
這裡,孩子再次告訴父母:她需要的是父母發自內心的愛,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垃圾倒在孩子身上,孩子受不了這樣的「管教」與束縛。
爸媽不要常常打遊戲卻罵我沉迷遊戲!
爸媽我不是壞小孩,不要一直罵我!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為所欲為,卻處處限制孩子所言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
爸媽下課回家我想要休息,
不要一直叫我整理房間了……
孩子唯一的避風港是她自己的房間,房間混亂也表示孩子內心處境的反映,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她也很傷心父母為什麼只有外在形式的要求,卻沒有發自內心愛她。她很無助、很傷心,感到絕望。

文末說明:

學校教育、學習、讀書、學業成就,與前途發展,一直是親子間衝突的導火線,也是很多人內心的傷痛,微編這裡逐一說明釐清,希望讀者們正確理解,解開您的疑惑。

  • 1. 最常見的迷思:學習=讀書,成績=成就,學歷=事業前途

迷思由來:文化傳承+世俗價值觀

說明:

由於東方社會與文化,自古以來傳承的價值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加上過去農業社會,階級與價值的認定,以「士」為先,「農」次之,「工」包含工藝技術,排在農業之後,而「商」業被列為最末等,這是早期農業社會,貴族與仕宦階級還有一小群菁英知識分子所塑造出來的價值觀,目的是為了維繫社會秩序,倫理規範,當然,也有部分是為了鞏固自己家族的權力與既得利益。

這種價值觀不是固定不變,隨著時代的演進,現在的社會是工商業發達、資訊流通,而且發展機會非常多樣,行行出狀元,這類價值觀已經不符合現代的潮流,只要是一份正當的工作,都是有價值的。

  • 2. 學校教育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學校教育(國家有義務提供全國人們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並且制定一套從基礎到高等教育體制——學校),是19世紀後從歐洲開始,逐步擴散到北美、亞洲及世界各地。學校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學習的方法與學習環境,孩童可以正式地學到「抽象概念」的知識。「抽象概念」包含語言邏輯、理性思維、數理運算,以及對於我們所處的自然與社會人文相關的一整套知識體系。

千禧年後,因為社會的複雜度比以往更高,加上數位資訊發達,因此學校教育發展重點也隨之改變,「自我學習」成為21世紀的主流,校長、主任、老師要自我學習,學生也要能發展出自我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如同前面所提,學校教育主要提供的是基礎知識體系與抽象概念的理解方法,但是每個人面對的社會環境不同,因此必須自己要學會從學校學習而來的概念與理論知識,延伸應用到日常生活,也必須從社會這個大洪爐,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知識累積越多,抽象概念越能延伸應用,能力越好,競爭力就越強。

所以,學校教育的目的是:每個人能從中學習到基礎知識、方法、思維模式等能力,以便日後面對複雜的社會,以及能快速地掌握經濟知識時代的特性,而不是考試成績好不好,或是學歷高低,唸哪間學校,有沒有讀研究所。

  • 3.學習

透過科學研究的累積,我們知道動物與人生存在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從飲食起居到事業發展、婚姻愛情與人際關係、身體健康與美容保養,都是透過學習獲得,並且不斷修正錯誤與精進技術(能)。學習是自發性的,主動的學習效果最好,早在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界就已經證實成人的學習是具有高度自主性而且是有計畫的學習,後續也有很多學者進行的研究,都指出:不論是孩童或是成人,都可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設定學習目標,主動找尋且識別學習資源、選取及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而且可以自己給自己的學習成果做一個評量。

所以,正確認識「學習」是很重要的,並不是「看一看」、「聽一聽」就可以「懂了」。學習也不是「去讀書」,而是要從不同的學習資源去獲得知識。如果您嘴邊掛著「讀書」,那就表示您觀念已經落伍啦!

  • 4. 成績

成績是測驗(或是考試)的結果,也有用「評估」、「評量」等名詞。成績其實只是用來檢測學習過程裡,哪個概念不熟悉,哪部分的知識或是技能有理解錯誤,所以出現錯誤時,就去找問題的來源,然後進行修正。就是這麼簡單。

成績會成為親子間的戰爭導火線,主要都不是跟「學習」有關,而是跟「面子」與「自尊心」有關。父母親看見孩子成績不好,覺得「丟臉」,或是擔心「孩子不如人」,問題都是出現在「考試成績與父母期望相反」,以及對「學習」的認知不足所導致的。加上多數東方人都怕「出錯」,有錯或是成績不好,就容易產生心理的劇烈反應,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父母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策略,往往不是認真了解孩子、根據孩子學習過程找尋問題,而是根據父母自己設定的目標,去找解決策略。例如請老師來補習,送孩子去補習班,或是責備孩子,或是用獎懲方式規訓孩子(例如考100分給100元),這個是悖離學習與考試的真正意義,當然孩子痛苦,也會不服父母的價值觀。

  • 5. 學歷≠成就

世俗的成就容易使人迷失。當我們正確理解靈學時,就明白一個人的人生發展與她/他的先天命格有密切關係,後天肉體的努力是促成先天命格能否實踐的動力。命格不同,事業發展的方向當然也不一樣。此外,由於工商業社會的特質,講求快速、高效、績效,因此這類的標準成為多數人的態度與想法,這個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要看適用在哪種場合,哪種情形。

最容易被誤用的,就是把快速、高效、績效用在看待孩子學業與成就(學歷高低)。職場常常看到有些人英文檢定或是日文檢定的分數非常高,但是真正把這項語言能力應用在專業知識就不行。因為「應付」考試是有套規則,能耐下心養成這套模式習慣,考試得高分不難。然而如前面提到,知識(「抽象概念」)的運用是需要能力的累積,以及不斷地修正,因此學歷(成績好)與事業成就兩者並不能畫上等號。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有人讀書時成績不是很出色,但是後來慢慢發展,最後可以成為學者或是研究員。有些人學校成績很好,但是畢業後入社會,卻是嚴重適應不良,眼高手低,得失心很重,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調適自己的能力與方向。

因此當父母或是長輩,把學歷當成是孩子的成就,表示父母對於學校教育與學歷的理解不足,同時也是自己加劇惡化親子關係。

文末貼心建議:

父母親子關係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維持,甚至是修復。需要不斷地彼此溝通,正確理解彼此,而不是用自己主觀的想法去「認定」對方的想法,切莫把學業、成績、與成就混淆進父母對子女的關心,這種方式只會引發一場又一場的「紛爭」,不斷撕裂彼此的「心」。如果您真的關心孩子的學業,不妨您親自一起跟著孩子讀書,拿起他們的課本,逐一仔細閱讀與學習,拿起他們的測驗卷,一題題去寫。相信對於多數的父母長輩們,自己也會發現:「哇,我自己好像也很多都不會」,或是「我自己也錯一堆」,這個時候,您就要更謙虛地放下身段,再次重頭學習,不要批評學校,不要責備孩子,而是理解現在孩子的壓力與焦慮。

無論如何,微編都深深祝福:天下的父母與孩子,都是有心人,也都是有情人~

延伸閱讀

照片來源:https://freerangestock.com/photos/88312/modern-communication–parents-and-children–inspired-in-juan-m.html

新世紀靈學人文教育團隊 敬上

微靈客網站所有內容均版權所有。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任何惡意中傷、詆毀,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